映照在妳眼中的我 是胖是瘦 是好是壞
隨著妳高度的改變 我變了 即使我一如過往
隨著我的移動 妳變了 即使妳依舊
彼此是直接的看見 還是別人的映照
正義是個真理 但卻也雖著時代改變
最近網路上總在提銅锂鋅,不知道典故何來,我想就是同理心吧,為何要用銅锂鋅來替代原有的用詞呢?或許就是同理心這三個字帶點沉重感,銅锂鋅這樣的用詞,似乎帶點詼諧,給人輕鬆一點的空間,或許吧。那甚麼是同理心呢?這整篇的字句,絕對無法和客觀沾上邊,除了說說自己的看法,也是因為同理心這概念,本來就是從自我出發,某種意義上同理心和客觀是兩個對立的概念,這裡寫下的是思緒的軌跡,不是真理的終點,歡迎討論交換意見,但給彼此一些銅锂鋅的緩衝空間。
去年趁著工作的空檔將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感論看完了,真的是一本很硬的書,書的內容不像現在的理論書籍,沒有充滿實驗研究的引證,更多的是作者對人事物的理解,不評論科學上的正確性,但裡面討論的面向之廣,令人折服。道德情感論這本書閱讀時,要先理解sympathy這個字的意涵,中文可能會直接翻成同情,但他其實更接近同感或說是同理心的概念,差在哪呢?同情會有點憐憫的感覺,同理心而是感同身受的中性字眼,上述的解釋只是就道德情感論的用字做個定義並於接下來的敘述沿用,這邊不討論平常的用法。在道德情感論中,將同理心作為人類對彼此情感的源頭,所謂的道德就是以同理心為地基構築而成。舉個籠統一點的例子,看到人被打了,看到她的傷口,妳不自覺會想像這樣的傷發生在自己身上,讓想像的傷口在想像中隱隱作痛,這時,妳們有了同感,對讓人受傷這件事感覺不應該,當大多數的人都形成了這樣的感同身受,也就形成一種道德上的共識;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如果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為什麼人們彼此間還有那麼多誤解呢?亞當斯密提出的一種解釋是程度上的差異,妳的痛苦和我感受到妳的痛苦,或者是妳的快樂和我覺得妳的快樂,根據人生經驗的不同,感受還是有所差異,道德情感論裡有半本以上都在寫這部分的敘述,這是有很多可以討論的面向,但這邊點到為止。
或許正是這樣程度上的差異,而對同樣的事件有了各式各樣的論調。當對同一事件給冠上一些假設前提後,要想互相同感更是難以達成,這些假設前提,反映了價值觀影響了同理心的程度,但這些假設前提應對在當事人身上是否為真?世上的事情有太多種可能。當然,如果這是個充滿對等同理心的世界,是否世界會必較好呢?不知道,但這個世界可能會變得太過感性,因為同理心帶有主觀非客觀的概念,這不是現行世界運行的方式。而現行的社會有很多非直接的接觸,我們透過文字、圖片、畫面,但是文字沒有語調、圖片有其大小、畫面沒有前後,不完整的資訊更甚是帶來誤解。除了嚴謹的面對,也需要幾分寬容吧。同理心或許對世界的進步幫助不大,要完全同感也是如此困難,但同理心卻是社會不可或缺的接著劑;依亞當斯密的論點,同理心可說是與身具來的情感,但完全同感於別人的感受是如此困難,所以,也許可以,考慮多給別人一些情感上的空間吧。
這次事件的傷患,他們的疼痛是難以想像的,如果事前就得知風險,試問又有多少人願意參與?使用文字或言語時,多給一點空間吧。感謝所有的醫護人員,家屬面對的是摯愛的親人,醫護人員除了面對眼前患者的傷口,還要面對的是一個個傷患無助的眼神,和一個個家屬盼望妳們拯救的眼淚,妳們辛苦了,謝謝!